启示
观看《为了民主与科学》纪...
九三学社宝山区委抗震救灾...
关于转发社中央《关于在全...
关于开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
关于征集“科技创新论坛”...
关于开展向杨佳同志学习征...
关于参政议政途径的通告
关于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
论坛通知
抗震救灾通知
欢迎收看28集电视连续剧...
征文活动的通知
关于开展“我为应对国际金...
请社员们收看宝山电视台新...
    九三学社中央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宝山区统战部
    宝山区政府
    宝山区政协
More...  
         详细信息
市政协常委徐静琳在市政协大会上作大会发言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19

 

 

    1月12日上午,市政协常委徐静琳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在市政协大会上作“大力推进科普建设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大会发言,社区委沈勇民、张一中、何国祥、杨润兴聆听了大会发言。
    大会发言全文如下:
 
大力推进科普建设,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

  如果说,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进步史,那么,科学普及的推进就应该是破除迷信的历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科学普及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科技显著进步的今天,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为什么诸如“绿豆包治百病”的愚昧和无知大有市场?为什么日本大地震会引发荒唐的“抢盐潮”?为什么青年人对科学的探索兴趣远不及一场走秀演唱会那样狂热?

  这类群体性的不理智跟风行为时有发生,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公众的科普需求

  1.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需求

  科普的内涵不是简单地介绍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要让公众普遍地了解到科学的真谛,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融入公众的脑海。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科普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民的比例为3.27%,比2005年1.6%的水平翻了一番,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第八次上海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08年上海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4%,比2005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具全国领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落后10年的差距。

  2.占领主要宣传阵地的需求

  科学普及遭遇诸多困境,是因为人们对科学的误读。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不是从好奇心出发,而是出于实用的需要去参加科普活动。当下最受欢迎的讲座无非是各种有关养生的报告,因其实用性常被商业利益驱动,严重背离了传播科学知识本身,变成了对某些产品的推销。在科技界,甚至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学术造假。

  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往往容易被一些伪科学或迷信的宣传所迷惑,当出现突发公共事件时,谣言四起,无力应对。而目前媒体传播过度娱乐化,科普节目严重缺乏。需要我们去主动占领科学宣传阵地,抵制封建迷信,揭露科技丑闻。

  3.弘扬健康有益文化的需求

  科普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普及,范畴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重要的是普及和掌握知识的正确方法、增强公众辨别知识的能力、引发公众的科学思考;需要针对不同群体及层次公众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科普策略和内容,以满足人们对健康有益科学文化的需求。

  二、上海科普事业的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认真实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积极推进科普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目前已建成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60家,其中专题性科技场馆49家,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211家;形成了《名家科普讲坛》等品牌效应;一批科普多媒体演播中心相继创办;2007年,上海已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科普能力试点城市。2010年,上海世博会更成为公众广泛参与科普的成功范例。

  (二)问题

  1.缺乏科普公益宣传,科普实效性较弱

  基层社区是最基本的科普教育基地,现阶段,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与社区科普能力不足的矛盾成为科普领域的主要矛盾。现有的科普工作重管理轻服务,科普活动组织具有行政化倾向,处于政府推着走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科普管理部门热衷于体制内身份,不利于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创造力,无法形成社会化科普主流力量,造成科普实效性较差。媒体宣传过度娱乐化,黄金时段的电视频道缺少科普、探险或科幻等引发人们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索兴趣的节目,更少有科普公益广告宣传。不少假借“科普”之名的商品推销却占领了市场。

  2.科普活动针对性不强,需求对接有错位

  基层社区的科普教育和宣传定位不准,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公众对科学文化的多元需求。政府职能部门科普能力建设不足,以频繁的科普评奖替代科普建设。科普任务未纳入科技计划体系,科研最新进展与成果不能在全社会共享。科研人员有参与科普的积极性,但缺少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科研机构也缺少专业的科技传播普及部门。

  3.优秀科普作品少有问世,未建立科普专家队伍

  社会需要综合性的科普资源,需要既叫好又叫座的专题性科普作品,但优秀的科普作品和科普项目极度缺乏。虽然每届上海科技节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真正的精品科普项目发布不多。现阶段,本土出版的科普书籍主要是演绎作品,而非原创作品。缺乏有效的科普激励机制,科普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没有建立科普人才的职称评定体系,很难吸引优秀的科技、管理和服务精英加入科普工作团队。作为高科技人才荟萃的上海还没有形成阵容强大的科普专家队伍,上海有个科普作家协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机构或者了解这个机构的活动情况?

  4.科普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会共享性较差

  上海科普教育基地的不少场馆分布在郊区,利用率低;市区人口密集,科学素养相对较高,科技专业人才相对集中,但是缺乏科普教育的场所,科普的硬件和软件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且绝大部分科普场馆都收费,公益化力度不够。科普场馆大多以图片文字展板和实物的展出为主要方式,缺乏新颖性和可看性,且受开放时间的限制,造成观众参观意愿下降;此外,许多场馆缺少特色和知名度,又缺乏宣传,利用率相对较低。

  高校、研究所等机构的大量科技信息及成果处于分散、搁置状态,未能有效地向公众开放,科技资源共享普及率较低。此外,科普网络平台太少,现有科普网站形象千篇一律,亲和力不够。

  由此,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成为上海软实力建设的战略性思考。

  三、大力推进科普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科普的实效性

  科普应当成为城市管理的有力助推手。要切实将社区科普建设与文化、卫生、环保、养老、救助、反恐、防灾减灾体系有机结合。对突发事件进行预先或应急科普宣传,探索建立“科学释疑专家发言人制度”。

  科技创新需要好奇心,科学的思考要从小培养起。全国不少高考状元大都是科学爱好者的实例令人深思,因此,科普要从娃娃抓起!建议将科普纳入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建立科普教材体系,形成系统化科普教育,配备专职或兼职科普教师。

  2.强化科普的互动性

  以社区为基地大力推进科普建设,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分类指导科普受众。积极培育类似“科学松鼠会”等的科普社会组织。加强科普场馆科技知识传播能力建设,通过对展项的分析和设计,使枯燥的原理、概念通过有趣的外在形式和互动体验,让观众在生动的观赏及体验中获得科学知识和思考的乐趣。

  切实做到科普宣传全覆盖。主流媒体包括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等,公共空间密集点包括公交站、社区、学校等增设公众科普宣传栏,激发公众对科普的需求。

  我们呼唤科普本土大片在上海崛起,呼唤“科普脱口秀”、“科学探索”等影视节目亮相电视台,期望一大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奉献于公众。

  倡导企业文化建设与科普相结合,尝试科普公益活动与市场需求结合的模式。

  3.突出科普的公益性

  科普文化是民心工程、精神工程。建议将科普工作列入政府实事工程,提高科普专项经费,尝试免费向公众开放全市所有科普场馆,也包括人文科学场馆如美术馆、博物馆等。有条件的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实验室、模拟法庭等在节假日对中、小学生开放;组织各种力量整合科普资源,绘制上海市科普资源地图,使科普资源更好地面向社会。

  借鉴国外经验,将科普纳入科研计划,增加“科技传播”相关任务,在各类科研项目中明确科普的任务和经费比例要求。提高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自觉性,确保科普经费的法定比例,促进科技成果科普化。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定期发布制度,及时将科研最新成果和科技创新最新进展、主要科技计划项目执行信息和成果向公众传播普及。

  4.实现科普的可持续性

  科普是一个持续性的社会化过程。应将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科技传播体系纳入城市创新体系。

  健全科普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落实和完善《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进一步规范科普工作机制,并对科普社会责任、队伍建设、场馆设施建设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将科普绩效正式纳入科技评价体系,明确科普著作、科普论文、科普读物等科普成果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评比考核、学术奖励等方面,与其他学术成果享有同等待遇。

  发挥以科学家为主体的上海科普专家团队的整体资源优势,提升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的地位,提高科普创作人员的待遇,促进科普作家队伍的建设。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建立科普师制度,将科普师资格考试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体系,制定《科普师资格考评办法》。

  借鉴国内外科普网络平台建设经验,政府出资建立综合性和专业性科普网站,进行长效化运营管理。建立科普资源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科普书籍、科普节目、科普活动等信息协调机制,形成科普资源开发、集成、集散的有效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普遍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建设上海“智慧城市”需要一个崇尚科学和传播科学的良好环境。政府、企业、学界和社会团体都应当成为科普的积极推进者。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去创造科学的未来,切实感受和体验科学的魅力。

  让科学真正流行起来!


首 页 | 区委简介 | 社务动态 | 参政议政 | 宝山社讯 | 学习园地 | 社员风采 | 社区共建 | 图片展览 | 百 草 谈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上海市宝山区委员会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密山路8号(201900)电话:021-56694029 E-mail:symzqq@online.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