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
观看《为了民主与科学》纪...
九三学社宝山区委抗震救灾...
关于转发社中央《关于在全...
关于开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
关于征集“科技创新论坛”...
关于开展向杨佳同志学习征...
关于参政议政途径的通告
关于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
论坛通知
抗震救灾通知
欢迎收看28集电视连续剧...
征文活动的通知
关于开展“我为应对国际金...
请社员们收看宝山电视台新...
    九三学社中央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宝山区统战部
    宝山区政府
    宝山区政协
More...  
         详细信息
方玉明参加抗震救灾医疗队工作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08/6/13
肩并肩,心连心,大医精诚,救死扶伤
九三学社社员方玉明参加抗震救灾医疗队工作纪实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消息传到上海后,牵动着1600万上海人民的心,更牵动着医务人员的心。在四川灾区急需支援的时刻,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在第一时刻进行全院动员,迅速组织了一支由三院20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随时待命出征,王书记告诫队员: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白衣天使的风采,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受住苦与累、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为三院增光,为上海医务人员增添光彩,树立上海医务人员的新形象。
紧急出征
    五月十七日下午三时许,卫生部突发紧急命令,要求上海组建一支以ICU和肾内科医师组成的医疗队,奔赴灾区抗震救灾。而三院已组成的是以胸外、普外、脑外及骨科医师为主的医疗队。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院领导用最快的速度及最短的时间紧急应变,重新选择了五位医生组成了第一支三院医疗队,队员是:方玉明、茆勇、陈佩华、胡春和周华敏,任命方玉明为医疗队队长。接到医院命令时,方玉明还在市区的家中小憩,他用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到达医院仅花了四十分钟。
    打点行装,准备医疗器械和药品,短短的两小时,三院的第一支医疗队整装待发了。方玉明甚至连自己的亲属和科室的同事都未打一声招呼,就于次晨五点直奔浦东机场,踏上航班,飞向灾区。这充分展示了三院领导是一支极具感召力和应变力的领导团队,三院的医务人员是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在突发灾难面前,院领导和医生们激发出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都表现出舍小家、为大家的博大胸怀。
驻守成都
    一到成都,周华敏就被安排在成都近郊的医院里开展疾控工作,她一直驻守成都,是三院第一支医疗队最后一个回沪的队员。
挺进德阳
    在成都经过短暂修整后,五月十九日,三院医疗队员方玉明、茆勇、陈佩华和胡春随上海第二批医疗队挺进德阳近郊的抗震救灾临时医院。这是一所五十年代由前苏联专家设计的四层楼建筑,原为德阳市建工医院,震前早已废弃多年不用。5·12地震时,其主楼虽未垮塌,但楼内、院内垃圾成堆,蚊蝇成群,多数门窗缺如,墙面开裂随处可见,经当地建筑专家论证,如果没有强烈余震,其可作为临时战地医院使用。医疗队到达的两天前,德阳市卫生局派遣1500多名志愿者对医院进行了清扫、消毒,在短短两天内迅速组建起了一座能容纳500张床位的临时医院,任命德阳市卫生局领导彭云中同志为院长,已收治了100多位伤员,除转运出一批伤员外,现留住伤员80多位,这让医疗队感叹灾后的“德阳速度”。十九日下午四点,医疗队一到临时医院,就立刻放下行装,换上工作服,对在院的八十几位病人分两组逐一认真仔细地查房,提出治疗方案、解决疑难问题、处理感染伤口、固定被移位的骨折患肢,医疗队的举止感动了德阳市的医生、感动了病员、也感动了在场的志愿者。
    当晚十时,电波里滚动播出四川省地震局的公告:19、20、21日三天,四川汶川8级地震余震区有可能发生强烈余震,震级预计里氏六到七级,要求余震区人员紧急从建筑物内撤离。消息传来,人群中恐慌气氛浓重,尤其在那些劫后余生的伤员及家属中已隐约传来了骚动声和哭喊声,但医疗队员们却没有一个先撤离,大家表示:“病人不撤,我们不撤;病人在哪里,我们在哪里”。在医疗队长刘中民教授的有序指挥下,医疗队一边安慰惊恐不安的伤员和家属,一边肩背手抬,迅速将住在二楼病房里的八十几位伤员逐一撤出大楼。撤离行动是有序的、紧急的,工作强度也是巨大的,当时有近二十位脊柱骨折和骨盆骨折的伤员需要从两楼病房搬下,每搬一个伤员,都需要五到六位医生的参与。轻轻地、平稳地将伤员从病床上抬上担架,迅速地、小心地将伤员从楼道上抬下,然后奔出危楼,将病人转移到安全地带。在医疗队员的感召下,现场伤员及家属的恐慌没有了、尖叫没有了,只有来来回回的医疗队员和临时医院医务人员搬运伤员的身影。伤员都被安全转移下来了,医疗队还得往返危楼数次,到病房里搬下床垫、被褥及生活用品,搬下药材、医疗器械及帐篷……当一切都忙完了的时候,已是凌晨三点。渴了,队员们喝点矿泉水;饿了,队员们嚼两口饼干充饥。搬运伤员已将床位的顺序打乱了,医疗队不得不给伤员重新编号、编组,由专门医生负责各组病员,轮流值班。这是一个不眠之夜。当队员们要将部分伤员转运到刚支好的帐篷里的时候,当地卫生局领导说话了,他们说:接上级命令,帐篷是留给上海专家居住的,四川伤员应转移到大棚里。队员们立即表示:“帐篷应该留给伤员,我们身体强健,这里的条件比我们来时想象的好,我们到这里来已经做好吃苦的准备,我们应该睡大棚。”就这样,伤员统统被安排在隔热条件及防漏条件较好的军用帐篷里,而上海医疗队员们都住在既闷热、又漏雨的塑料大棚里,从此,队员们开始了几十人男女混居、着衣就寝的大棚生活。
    医疗队有47位队员,大棚只能容纳近30位队员就寝,还有十几位队员不得不露宿棚外,直到又调来了一些小帐篷为止,小茆在空降汶川前就一直睡小帐篷。睡大棚的滋味是终生难忘的,中午烈日当空,大棚里的温度急剧上升,坐在大棚里,汗水会不断地溢出来,有队员戏称:“回上海后,我再也不去洗桑拿了。”晚上,蚊子很多,盖被子吧,太热,不盖被子吧,蚊虫叮咬不断,胡春医生是被蚊虫叮咬最厉害的队员之一,只见她裸露的上下肢到处都是“丘疹样寻麻疹”,为了不让同伴担心,中午最热的时候她仍穿着长袖,再热不愿将被蚊虫叮咬得红肿的手臂展示出来。遇到大雨,大棚到处漏水,队员们在夜间需要不断地挪床才能就寝,一位女队员因白天工作太累,渗漏的雨水将她的裤子打湿了,她竟然一夜未醒,次晨,面对大家善意的讥笑,她不禁面红耳赤……。5月21日夜间的雨下得很大,和许多队员一样,方玉明的被褥也被雨水打湿了,看着周围因白天工作劳累而熟睡的队友,他不忍心移动床位避雨,因为移床声会吵醒队友,他和几位同样遭遇的队友悄悄起身、穿上工作服、打着手电,疾步来到伤员的帐篷里查房了,当看见有些伤员的被子也被雨水淋湿了的时候,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冲进危房,找来了干爽的被褥盖在伤员身上……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事情的结局往往都具两面性,正是这简陋的大棚,为来自上海22家医院的医生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彼此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战地友情。
    临时医院主要收治的是在德阳重灾区受伤的外伤及骨折伤员,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仅7个月,在瓦砾中被救出前留置时间最长的伤员为72小时。被压72小时获救的那位伤员年仅17岁,他成了临时医院的明星,大家格外呵护,瑞金医院医疗队承诺:只要他能考上大学,他们将承担他所有的上大学费用,他也表示,伤愈后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由于重灾区救护条件有限,被救出的伤员大多只做简单包扎止血及简单的骨折固定后就被转来,他们的伤口大多未经缝合,有许多骨折伤员石膏都已断裂,肢体固定不稳定,肢体远端肿胀、出水泡,有些伤员5·12后至今都没有换药。队员们在查房时逐一打开伤员的绷带,眼前的伤口让队员们惊诧,伤员的伤口90%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糜烂。上海这支医疗队是由肾内科和ICU组成的专业医疗队,初到德阳,方玉明还有情绪,因为,临时医院里没有一例需要上呼吸机的病例,也没有一例需要血透的病例,他觉得自己在此工作“大才小用”了,曾多次请战要求去更艰苦的地方工作。经过当晚的紧急撤运伤员行动和面对这么多需要及时处理的伤员,他的思想很快转变了,他向组织表示:灾区就是战场,应该无条件地一切行动听指挥、听命令,医疗队已经到达了抗震救灾第一线,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为灾区服务。
    方玉明原本是综合ICU医生,面对创伤伤员,工作起来是游刃有余的,遇到难处理的伤口时他总是冲在前头,他还与其他医疗队员合作,及时松开折断的石膏托,松解肿胀的患肢并重新打石膏固定患肢、处理伤口,他们干起了骨科医生的活。陈佩华和胡春医生是经验丰富的内科专家,他们及时诊治有内科合并症的老年伤员,使许多老年伤员转危为安。
    医疗队的工作是繁琐的,队里制定的工作计划规定:每天查房三次(上午8点、下午4点及晚上9点),以保证治疗质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夜间9点的查房是困难的,因为帐篷里没有灯光照明,他们都是打着手电认真仔细查房的。除了每天查房三次查房以外,由于缺少护工和志愿者,他们还得干搬运伤员、搬运氧气瓶、搬运病床,装卸救灾物资、医疗器械等杂活。面对与医疗无关的杂活,医疗队员们不分年资高低、年龄大小,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干,毫无怨言。看到这种情景,伤员们激动地拉着医疗队员的手感慨地说:“你们都是上海大医院来的专家,让你们干这样的粗活,真是委屈你们了!”
    临时医院实际上是一个中转站,每天都有病人出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将四川受灾伤员转运到全国其他城市条件较好的医院继续治疗的命令,从5月21日起,医疗队开始接到将临时医院伤员转运到德阳火车站的任务。于是,选择伤员,抬起担架,乘上救护车,奔向德阳站……上海医疗队俨然成了一支120急救队了。队员们都笑着说:“经过大灾的洗礼,我们个个都成了多面手了。”
    为了让上海医疗队员进一步了解德阳受灾情况,零距离感受灾情,5月22日下午,德阳市领导派专车分两批带医疗队员前往重灾区汉旺镇。汉旺镇离临时医院仅三、四十公里,沿途越是临近汉旺倒塌的房屋越多。14∶30分,以医疗队来到了汉旺镇,眼前的情景让他们惊诧,只见镇上的大部分房屋已经垮塌,街道旁到处都是帐篷,街道上停满着各式各样的救援车,工程车正在瓦砾中不停的施工,解放军战士、志愿者、医务人员都在各尽职守地忙碌着,所有人都带着口罩,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消毒水味,其中还混杂着阵阵异味,这难道就是尸臭味吗?只有街中央那座大钟还依然静静地伫立着,指针永远定格在14点28分……看到如此惨状,队员们表情凝重,没有一个下车拍摄自己的留念照,但照相机的快门却在不停的作响,他们都想铭刻此时的情景,都在情不自禁的将眼前真实的一切记录下来,永作珍藏。
    5月25日,汶川发生5·12以来的最大一次余震,德阳震感明显,虽然这里余震不断,但这次余震是我感受到的最大的一次。队员胡春在向上海发去的短信里这样写到:“昨天下午发生了我们入川以来最强烈得一次余震,当时大多数队员都在帐篷里休息。方玉明在医院门口打电话,突然听到剧烈得声响,随后感觉人在晃动,很多灾民惊恐地从医院的主楼奔出来,这时他才意识到是地震了,那时他的手机突然失去了信号,几乎所有的通讯都中断了,地震持续了约一分钟左右,半小后通讯才逐渐恢复。”尽管大地在颤抖,尽管许多队员心里都充满着恐惧,但是,医疗队的工作却没有停下,方玉明迅速调整好情绪,快步跑到伤员面前,用镇静的语言去安慰伤员,解除他们的心理负担,表现出了上海医疗队员良好的心理素质。
    临时医院的饭菜是由志愿者提供的,川式做法的饭菜使许多队员吃不惯,为了保证体力,大家还是吃得很“香”。有几位队员因胃肠不适应麻辣,饭后出现腹泻,有的每天要如厕五到六次,但他们一声不吭,继续用餐,直到最后适应。因临时医院伤员不固定,饭菜会时多时少,用餐时他们总是自觉地排在伤员及家属之后,如果饭菜不够了,大家就用饼干、方便面对付。
    5月27日,成都传来了命令,将有36位医疗队员明日撤离,16位队员继续驻守德阳。队友陈佩华和胡春将撤离,方玉明出现在留守德阳的名单上,留守德阳是高兴的事,因为可以继续为灾区服务,但队友的离去又让方玉明依依不舍,方玉明的思想出现了波动。5月28日下午2点,送别队友的时刻终于来临,整整10天,他们并肩战斗在德阳,同睡大棚、同治伤员、共赴长沙、共抗余震,彼此间已经结下了深厚的战地友情,离别那一瞬间,真是有一种别样的滋味涌上我的心头,再见了,战友!再见了,朋友!大家相互握手,深情拥抱,泪水淌在了一起……
    5月29日,临时医院的最后一批伤员将要全部转移到杭州。凌晨,队员们起得很早,大家都在正整理自己的行囊,他们不是在做撤离前的准备,而是将包中平时自己不舍得吃的食物及个人用品找出来,作为医疗队的集体物资捐赠给自己诊治过的伤员。交班完毕,他们抬着满满两大箱物品,来到了伤员的床前,逐一进行最后一次查房,逐一发放慰问品,接过物品,一位老年伤员激动地紧紧地握着方玉明的手说:“四川人民不会忘记上海医疗队员的大恩大德,你们技术好,人好,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转移完伤员,他们又将各医院带来的没用完的医疗物资作了清点,第二天一起捐赠给临时医院。
    上海医疗队精湛医技,良好的品质,赢得了德阳人民、赢得了四川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空降汶川
    5月21日晚10点,医疗队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求立即组织由7位医生组成的医疗小分队,于凌晨2点奔赴成都凤凰山军用机场择机空降汶川。消息传来,没有人考虑个人安危,没有人作秀,大家争先恐后要求前往,为了争取能空降汶川,队员们争得面红耳赤,都不愿舍弃能赴灾区第一线出力的机会。经过再三请求,三院的茆勇医生终于光荣入选,方玉明为他自豪,为他骄傲,同时也为他担忧。在打点行装的时刻,方玉明打开自己的包裹,将生活用品、食品毫无保留地塞进了茆医生的行囊中,告诫他要注意安全,每天向方玉明报平安,多带些食物,再多带些。凌晨1点30分,接空降汶川队员的专车来了,大家没有睡意,都出来为他们壮行,场面之感人令人难忘。因刘中民队长亲自率队空降汶川,他任命方玉明为ICU组组长,负责驻守德阳的ICU组医疗队的工作,方玉明感到既光荣又责任重大。
奔赴长沙
    5月23日,接德阳卫生局命令:将派遣15位上海医疗队员与湖南医疗队一起同车转移238名伤员赴长沙继续接受治疗。方玉明和陈佩华光荣入选,医疗队决定由方玉明担任转移伤员医疗小分队队长。接到任务后,方玉明立即制定转移伤员的工作计划,向队员逐一布署任务。在途中,方玉明要求队员们每人负责一节车厢,定时巡视伤员,重点关心伤情较重的伤员的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夜间,方玉明夜查访时发现7号车厢里的18位伤员和家属有80%不能入睡,询问后发现,只要他们一闭上眼睛,就会将列车行驶时的震动声疑似为地震,所以不能成眠,可见,地震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创伤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愈合的。知情后方玉明立刻给予心理疏导,告诉他们:“现在我们很安全,我们已经远离震区,我们正坐在去长沙的专列上,明天就到长沙了,大家会被安排在最好的医院接受最好的治疗,这是党中央、胡主席亲自派来转移大家去长沙的专列。”经过方玉明反复地心理辅导,伤员和家属的情绪才渐渐平稳,大部分人慢慢入睡。第二天一早,车厢里忽然传来了一声带着笑声的女高音:“要得、要得,昨晚是我地震以来睡得最好的一觉……哈哈……”看到这一幕,方玉明会心的笑了。
    经过16小时的艰苦旅程,专列终于安全地将伤员运抵长沙。由于上海医疗队在转移伤员途中表现突出,全体医疗小分队在长沙火车站,受到了湖南省副省长郭开朗同志的接见与慰问。当得知上海医疗队的某些女队员入川后已6天未洗澡的消息后,湖南省卫生厅在专列待留长沙站短暂的间隙中,派专人安排我们在车站附近的宾馆里洗了一个痛快淋漓的澡。有位队员深情地说:“这是我这辈子洗得最难忘的澡啊!”浴后的队员精神饱满,4小时后全体队员乘原专列于25日中午返回德阳临时医院,继续救治伤员。
 
 
百里寻亲
    5月26日傍晚,方玉明收到来自汶川草坡乡执行医疗救援工作的茆勇医生发来的一条寻亲求助短信:一位在汶川工作的乡医余医生自从5·12地震发生后便与德阳的岳父岳母失去了联系,由于一直忙于当地受灾群众的抢救,他无暇顾及与家人的联系,如今不知他们的生死,希望通过驻德阳的上海三院医疗队员帮助寻找他失散的亲人。
    接到短信后,方玉明立即向上海医疗队队长和远在上海的三院领导汇报了情况,院领导为此高度重视,嘱咐三院医疗队一定要尽快帮助这位余医生找到亲人,并提供一定的生活帮助。次晨,在安排好当天的工作后,方玉明、陈佩华和胡春一行三人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打车来到德阳市罗江县金山镇。他们先找到金山镇党委副书记何平同志求援,何书记一听此情况立即派人带领他们前往吴家陵十组,找到村支书陈书记,最后辗转来到余医生岳父黄胜宝老人的家,黄老伯得知女儿、女婿、外甥三口之家一切安好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要得、要得,真太谢谢你们了......”年近六旬的黄胜宝老人泪流满面,紧紧握着方玉明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谢,感谢上海医疗队给他带去家人平安的消息!老汉浓重的乡音,感激地泪水和医疗队员欣慰的笑容构成了灾后最令人动容的一幕。
    老人告诉他们,自从5·12大地震后就再也没能与女儿打通电话,老俩口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整日忧心忡忡,以泪洗面,虽与汶川相隔仅百公里,却是杳无音信,生死茫茫。老人将他们引进屋内,指着打点好的包裹对他们说,他正打算明日徒步去汶川寻找女儿一家,没想到今天你们却给他带来了喜讯。看着老人家高兴的样子,他们都松了一口气。是啊,地震已经带给四川人民带来太多的伤痛,许多人都在那一刹那失去了自己最亲近的人,真希望有更多像黄胜宝这样的老人能尽快找到自己的亲人啊!
回到驻地,方玉明用最快的速度将黄胜宝一家平安的消息发往汶川。后来听茆医生讲,余医生听到岳父岳母平安的消息后,同样激动异常,并表示这下可以安心地在汶川好好地救治伤员了。
胜利凯旋
    方玉明于5月30日随医疗队16人撤回成都,在成都方玉明与从汶川回来的茆勇及在成都工作的周华敏终于会师了,虽然只是短暂的分别,见面后他们相互嘘寒问暖、如别三秋。5月31日和6月1日,方玉明和茆勇分别返沪,周华敏于6月4日也安返上海,至此,三院第一支援川医疗队胜利凯旋。
    在川的12到17天内,三院医疗队一行五人,奋战德阳、汶川、成都、长沙。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德阳,共诊治伤员90人,救治重症伤员6人,转运伤员到德阳站27人,随车转移伤员到长沙238人,清创换药52人次,打石膏5人次,查房1000余人次,心理辅导1000余人次,队内会诊30次,远程会诊2人,所有伤员治愈好转率100%,死亡0例。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德阳抗震救灾指挥部,德阳市卫生局,旌阳区人民政府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德阳市人民、临时医院的伤员及家属的肯定和好评。
    再见了,成都!再见了,汶川!再见了,德阳!
方玉明的感想
    这些日子,医疗队员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这些日子,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历经灾难,生命——才会更加珍惜;经历砾炼,意志——才会更加坚强,这是回击灾难的最好武器,也是面向未来最有力的支撑。
2008年6月5日

首 页 | 区委简介 | 社务动态 | 参政议政 | 宝山社讯 | 学习园地 | 社员风采 | 社区共建 | 图片展览 | 百 草 谈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上海市宝山区委员会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密山路8号(201900)电话:021-56694029 E-mail:symzqq@online.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