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偶然看到诗人周涛的一段话: “喀什是不可解的。你可以看透乌鲁木齐可怜的五脏六腑,但你看不透喀什那双迷蒙的双眼。喀什有一种更深厚的东西,一种更典雅、更高贵、更悠久的东西,那种东西不能确指,却时时处处存在着,弥漫着,让你感觉着,仿佛渗透在空气里。”富有诗意也颇具深意,诗人语言的艺术魅力已经让这段话成为经典,同时也勾起了我了解喀什的欲望。
夏、商之际,喀什就以盛产昆仑玉而成为“玉石之路”的发源地,汉代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关就是为了输入昆仑玉而专设的接纳站。据此,“玉石集中的地方”就是“喀什噶尔”这一地名最确切的含义。“喀什”之简称始源于民国初年的汉文官方文书,“喀什噶尔”之称则发端于唐末宋初;比这更早的先秦时期,这里已被称为“疏勒”,是古代西域(新疆)36国中最早的“城郭诸国”之一;距今3000年左右,这里已进入农耕文化阶段;距今2500年前后,疏勒国就以经商致富而闻名遐迩。喀什现辖喀什市、疏勒、疏附、伽师、岳普湖、英吉沙、巴楚、莎车、泽普、麦盖提、叶城等县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是祖国最西端的一个行政区。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西面是号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西南是巍峨险峻的喀喇昆仑山脉;这两大山系既是喀什地区的西、南边缘,也是中国连接中、南亚的西部国界。
当三千多年前的西周穆王不远万里沿着喀喇昆仑山脉登上帕米尔高原时,他回首遥望太阳升起的华夏故地,又把那标志中华民族智慧和博大睿智的眼光投向太阳落下去的地方,数百年后,举世闻名的连接亚欧大陆的那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正是从周穆王视线扫描处开通,这条路一直通到了今天,有诗为证:荒哉周穆王;八骏穷万里;朝发昆仑颠;夕饮瑶池水(明代·赵撝)。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历史衍变的词汇之一,其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商朝和秦汉时期。公元前139年,张骞首次从长安出使西域,到达楼兰、龟兹、于阗等地,其副手更远至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国,在以后几个世纪的交往中,这条通道得到扩展并将中国和地中海东岸国家联系起来。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
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文化和各民族思想交流的一条人类历史大动脉。在海路大举开通之前,丝路东起中国,穿越中、南、西亚,将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一阿拉伯文明与欧洲的希腊一罗马文明这四个文明圈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全球一体化的梦想从那时起就已经宣告开始。
历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发展史。而文明则是在人类实现自身力量的实践中,在历史发展中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及人文精神互相渗透、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综合体。文化作为人类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不仅构成文明的具体内涵,同时又为人类特定文明的形成提供绵延不绝、鲜活丰富的动力。这就自然要提到一个在中亚大陆上崛起的王朝——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是指10~13世纪初回鹘人在中亚及今新疆喀什、和田地区建立的伊斯兰王朝,亦称“黑汗王朝”或“葱岭西回鹘”。黑汗王朝的文化颇为昌盛,今日传世的两部黑汗王朝时期史诗般鸿篇巨制都与喀什有关,一是喀什噶尔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用阿拉伯文写的《突厥语辞典》,另一部则是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1069~1070年间题献给卜格拉汗的劝诫性长诗《福乐智慧》。还有此后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及刀郎文化一直沿袭至今,为新疆现代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夯实了群众基础。
“喀什这块神奇的土地,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传奇。陆地丝绸之路的兴起、壮大、衰微和振兴,都被喀什的双眼真切目睹;世界四大文明和三大宗教的更替交叉、消长嬗变,也被喀什的双眼摄取留影;上下数千年无数部族和游人迁徙聚散的身影,至今仍在喀什的双眼中飘忽闪烁;任凭风云变幻却为中华民族的壮大与中国领土的完整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为喀什的双眼所亲自见证;自身进步与延续的数千年辉煌历史文化,对喀什来说更是历历在目。凡是西域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喀什的双眼几乎都看到过。可以说,喀什是古代中国看西方世界的眼睛,也是古代西方看中国的眼睛。如此深厚、典雅、高贵与悠久的双眼,要能一下看透的确不容易。
目前,新疆正处在大发展、大建设、大跨越的时期,喀什作为新的经济特区拥有独特的历史、经济、文化背景,拥有丰富的人文、物产、地理资源,只要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经过我们一批批援疆人的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新疆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