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杨佳先进事迹心得
她,是一位比我年长10岁的知识女性,15岁考上大学,19岁成为郑州大学最年轻的英语老师;22岁进入中科院研究生院,24岁成为该院最年轻的讲师。29岁,她遭遇人生中的最大的变故——双目失明,继而家庭离散。她承受着一般人难以承受之痛,却在逆境中奋斗,在黑暗中摸索,最终将不幸踩在脚下,使人生重新盛开光明美丽之花。她就是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的坚强奇女子——杨佳。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坎坷,弱者在逆境中消沉而一蹶不振,强者却会不畏艰辛,努力改变现状,甚至激发出更大的潜能,走向成功,杨佳正属于后者。试想一个弱女子双目失明,眼前一片黑暗,那将是怎样让人心酸的境遇,我相信,她一定也流过不少泪。然而,我不得不佩服她那颗坚强的心,并没有被眼前的黑暗所禁锢,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她依然坚强地走上讲台,用左手丈量着黑板,用右手写下漂亮的板书,用渊博的知识、动听的声音为学生们讲出生动而精彩的英语课。每一堂课的背后,都有着她艰辛的付出。眼睛不能看书,只能靠耳朵听,录音机听坏了一台又一台,她还从ABC开始学会了盲文。就这样,她不仅能够重返讲台,而且在37岁那年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成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年以来第一位获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哈佛课业紧张,健全人尚觉时间不够用,对于杨佳来说就更困难了。她需要先用扫描仪把资料一页页扫进电脑,再用语音软件把内容读出来。为了赶进度,她每分钟要听400个单词,相当于录音机快进时变了调的语速。就这样,她每天学习到凌晨两三点,顺利完成了学业。毕业时,她的论文《论邓小平的领导艺术》被定为肯尼迪学院的范文,破例打了哈佛最高分“A+”。对于视力正常的人来说也难以取得如此傲人成绩。
她说:“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回国后的杨佳成功将哈佛MPA课程本土化,成长为“杰出贡献教师”、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并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她的成就和前进的步伐并没有止于此, 2008年,杨佳赶赴纽约竞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委员会”委员。在竞选的会场内外,她从容地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热情地同各缔约国代表问候交谈,并在第一轮就高票当选。2009年,杨佳在日内瓦委员会首次会议,用精彩的演讲赢得了满堂喝彩,最终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专家委员会副主席。正是由于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她一次次站在世界的舞台为同胞发出呼吁,为提高中文在联合国的地位抗争,为青海玉树地震的受灾同胞求援,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我国在国际上赢得更多话语权,让世界把目光一次次投向中国。
看着照片中的杨佳,脸上挂着自信、从容、淡定的笑容,如菊一般淡雅,如兰一般芳馨,那来源于她阳光、坚强、仁爱的心。她的自强不息是我们当代女性学习的典范,也是我们九三学社的骄傲。在学习了杨佳的事迹后,让我对人生更多了一份思考,对自己也多了一份反思。其实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只有志存高远,努力奋斗,才能弥补自身的劣势,使自己得到完善、成长。生理上的“缺陷”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缺陷”在于心理上。有人把自己的平凡归咎于天分不足、性格不好、机遇不够,却没有想过自己是否真正艰苦付出过和全力拼搏过。身陷黑暗之中,内心的阳光一样可以照亮自己的前行之路,关键在于理想和追求,在于刻苦和勤劳,在于耐得住寂寞和永不放弃。易卜生曾经说过:“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都能像杨佳那样思想在“理想”中凝固,生命在“追求”中跃动,那么,我们的生活将饱满和充实,我们的事业将有成,我们的生命在平凡的生活中得到升华,我们的民族也就充满着激情,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活力四射。作为国家和人民培养的知识分子,作为民主党派的一员和区人大代表,我将以杨佳为榜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学习,认真工作,放眼国家未来,关注社会民生,用自己的努力回馈社会,用自己的真诚回馈人民,尽职尽责,坚定信念,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
秦景香
二0一二年 二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