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宝山区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工作的建议
九三学社宝山区委
2000年,国家体育局颁布了《2000—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国家竞技的改革要走竞教结合之路,于是很多地方开展了体教结合的探索。通过十年的探索,“体教结合”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一、宝山取得的成绩
宝山区的体教结合工作在上海处于领先行列,2010上海有3个区被评为年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宝山区为其中之一。宝山区的体教结合主要有政府倡导的同洲模式、社会力量办学的曹乒模式和体育传统学校三种模式,另有阳光体育大联赛和多个体育项目联盟,所有这些对促进运动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同洲模式为例,通过宝山区少体校与十二年一贯制的同洲模范学校进行“体教结合”后,改变了少体校招不到学生的局面,在体教结合过程中,学生的体质有了普遍的提高,还涌现出一批体育特长生,据报道:同洲2009年高三毕业的体育特长生100%进大学本科,充分显示了体教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实绩。
二、存在的问题
1、在当前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心愿。为了子女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许多家长不惜牺牲学生的体锻时间,给学生请家教补习等;一些学校则为了升学率也挤占学生体育课时间,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根据2009年上海市教委主办、东华大学承办的上海市大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样监测,最近20年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在持续增长,而体能素质都在持续下降,如学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一倍,大学生中视力好的不到两成,宝山区也不例外。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体育优秀人才给予重奖的政策,使得一些家长和体校为了学生在体育方面出成绩而让学生放弃学业,但是,毕竟像丁俊晖那样成功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人将承受今后没有文化的困境,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优秀职业运动员,由于从小放弃学习,以致于退役后生活拮据,靠搓澡、看门为生。这些都是片面追求体育或教育带来的后果。
2、宝山区按照体教结合学校布局规划,建设了一大批体教结合学校,但由于财力有限,一些体教结合学校在场地、设备、设施和比赛服装等方面得不到保障,如同洲模范学校的操场还是200米的跑道,与培养田径特长生的要求不相适应。还有很多学校有办体教结合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经费和好的项目也只能放弃。
3、体教结合学校布局规划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条龙的格局,其关键在于高中与大学的衔接尚不完善。体教结合在一些地方还存在两张皮现象。体育局的教练70%进入学校后,承担的是学校下午2:30后的奥运项目的训练,如何将体育老师和教练的工作有机结合值得探索。
4、体教结合学校培养的体育特长生出了成绩后,往往被征调到青年队等专业队伍中进行集训,在那里运动员的学习得不到保障。另外,被抽调走的运动员不能代表体教结合学校参加比赛,影响了体教结合学校培养体育特长生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当前,宝山区正在讨论制定十二五规划,为此,我们建议宝山区有关部门以及教育局和体育局要认真研究“体教结合”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体教结合”十二五规划。具体建议如下:
1、继续进行素质教育的研究和推广。以奥运项目的普及和提高来促进学校体育功能的开发和应用,以学校体育的创新和实践来推进体教结合工作深化发展。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对体育特长生要保证他们下午2:30前的文化主课的学习。通过阳光体育大联赛和体育联盟等形成鼓励学校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宝山区体育局和教育局要每年组织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样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与对学校的考核挂钩,凡监测结果不理想的学校不能评先进学校。
2、宝山区财政要加大对“体教结合”学校的投入力度,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与体校合作,合作中的场地建设、体育设备、设施、比赛服装和训练等费用由财政予以保障。要制定政策,使体育馆等体育设施每月能有几天对学校和学生开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教结合工作,曹燕华乒乓学校就是社会力量办体教结合学校的典范,要加以推广。
3、宝山区体育局和教育局要做好“体教结合”的发展规划。要积极争取上海市体育局和教委的支持,打通高中与大学的衔接。要对体育老师和教练的工作如何有机结合进行探索,要加大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因为只有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另外,每年要对“体教结合”学校进行梳理,组织开展“体教结合”经验交流会,要将体育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考评中。考核中,体育不达标的学校不能进行评优。在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实施“体育与健康同行工程”,推动奥运项目的普及,引导科学训练从娃娃抓起,使学生们能掌握1—2个项目的运动技能。
4、加强对“体教结合”学校的管理,要使科学的体育训练促进学生的学业,要规定:凡学生文化课不达标的学生不能入选运动队。要探索青年队等专业队伍与学校合办的机制,保证青年队等专业队伍中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青年队等专业队伍与学校合办后也将提高学校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积极性。
总之,“体教结合”要以资源共享、特色共建、责任共担、人才共育为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的智体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为体育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