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宝山生物医药产业
“产医融合、科创转化”的建议
九三学社宝山区委
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宝山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当前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竞争也非常激烈。近年来,宝山紧紧围绕“北转型”战略定位,全力推进“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以打造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群。目前全区产业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宝山药谷等园区规模初显,已集聚了朝晖药业、宝济药业、乐土生命科技等一批顶尖、知名的生物医药企业,还布局了国盛产投、东方生命港、东久生命科技港等一批专业载体,再加上相继出台的“科创30条”、“黄金十条”、“宝山人才新政25条”等优势政策支持,宝山区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步伐和规模扩增速度不断加快。
目前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数量众多、良莠不齐、同质化竞争相当严重,相比较而言,全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增速还不够快,尤其细分赛道的产业优势不够突出、产医融合不够密切等。生物医药产业存在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研发周期长等特点,在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下,产业发展需要抢抓科技先机和政策机遇。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度和显示度,以及与临床结合的紧密度,主攻特色优势产业,以更好地形成科技创新引领的集群生态,与其他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的优势。“产医融合”是当今医学创新的关键路径,产业与医疗相结合,形成从临床到产业再回到临床的闭环,才能有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资源。
因此,为助力宝山生物医药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构筑宝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高地,围绕“产医融合,双向奔赴”的总体目标,打造特色且有影响力的优质产业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医企交流宣介,促进产医结合
上海医疗资源丰富,合作空间广阔。建议区科委等相关部门牵头搭建“产医融合”促进交流平台,开展“产医融合”创新基地建设,增加医企对接规模,将原有的线下“逐家企业——医院”的串联模式升级为“多家企业——医院”同时沟通的并联模式。平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对接会、高峰论坛、专利沙龙、研讨会等,以企业需求与临床需求为双出发点,面向再生医学、精准医学、生物治疗等前沿领域尖端科学问题,聚焦临床实际需求,就医疗器械技术与创新、临床试验研究、细胞治疗前沿技术与应用、核酸药物技术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与对接,以发挥交流平台的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一方面,深度探底企业与临床的需求契合点以及技术研发合作方向,政府部门牵线搭桥,调动和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助推企业与临床资源供与需的进一步适配,促成医学与生物医药产业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与医院双方抛出临床创新研发的问题清单,组建创新联合体,创造合作机遇和空间,在解决企业产品的临床场景应用问题的同时,促进医院临床创新技术的落地转化,实现企业与医院的双向奔赴。
二、加强“产医融合”政策支持,切入医美整形、口腔等细分领域赛道
建议区科委、发改委等部门围绕“产医融合”开展专题调研,研究出台促进“产医融合”的有关办法和政策支持,鼓励医企合作,一推动临床成果转化落地企业,二实现企业产品临床场景应用。建议充分整合区内优质资源,重点扶持2-3个特色细分领域,主攻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打出差异化竞争的王牌。产业发展规划需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前景、周边竞合态势等因素,选取能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的明星赛道,差异化布局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的发展定位。建议吸纳周边优质医疗资源,深入探索医企合作新方向。重点发展医美整形、口腔、骨科等细分领域,引入以医美器械、医美服务为核心的产业群,重点聚焦再生微球、肉毒、胶原蛋白等微整形注射类耗材,口腔种植体、正畸、修复等高净值耗材,发展皮秒、光子激光等美容设备,瞄准骨科机器人、手术导航机器人等数字化器械新赛道,推动整形、口腔、骨科细分领域的创新性合作项目,促进临床研究落地转化,形成全产业链条,从而优势互补,与其他地区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
执笔人:王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