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
赋能宝山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九三学社上海市宝山区委员会
当前宝山区正围绕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国际大都市主城区、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的战略定位,推进各项工作。尤其是在加快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建设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既是宝山落实国家战略和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使命和任务,也是推动宝山转型发展的时代机遇和内在需求。
一、建设绿色低碳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1.相关政策与法规不完善,标准缺失。虽然我国已经根据国际ISO标准建立24个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但各产业、园区在国家统计体系中不是独立统计个体,因此导致以园区为主体的碳排放核算范围不一致、核算结果没有可比性。此外,在企业“碳排放”过程中,对于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核算也存在难点,无穿透式、可追溯技术手段。
2.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难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全新概念,各级管理者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对于如何建设数字化低碳智慧产业(园区),难以从系统性、整体性考虑推动转型升级,顶层设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政策体制等方面的实现路径仍在探索。
3.低碳技术不成熟。低碳技术水平与“碳中和”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的需求还不匹配。基础研究方面国际研究热度远远高于我国,虽然低碳、零碳和负碳三类技术研究成果在快速增长,但引用量较低,无法大规模应用于实际场景,研究质量和技术创新需进一步提升。
4.缺少完整的智慧能源数字化碳管理平台。传统的能源管理平台已不满足国家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需求,而用于碳排放数据管理的平台使用的数据涵盖财务、采购、运输、ERP、生产等多个部门,原有的能源双控系统转向碳数据管理系统实现难度大,系统统筹调度工作复杂。
5.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废弃物处理活动在各行业,尤其是宝山区域为主的冶金行业直接排放源产生的碳排放中占最大比重,废弃物再利用程度较低。资源循环利用需要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和产品,这一过程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包括回收、处理、再利用和循环等环节。这些技术和系统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并且CCUS等技术尚不成熟且成本极高,成为碳减排难点。
二、建设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的主要举措建议
1.建议建立高质量的低碳供应链数据库。提升碳足迹评价数据量化能力。充分发挥重点平台企业“链头”的牵引作用和专业碳服务机构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供应链企业实现碳数据量化。对标国际行业标准,逐步形成多条供应链穿透式的碳足迹数据,建立基于真实碳计量的产品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议建设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源于宝山、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的长三角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长三角低碳化、数字化、高质量协同发展。建议集成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计算模型库。通过大量供应链企业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服务,基于相应的工艺流程和全生命周期清单,沉淀丰富的产品核算模型,直接反映产品的碳排放过程,有效还原产品碳排放足迹,为持续优化节能减排措施提供有效支撑。建议强化平台数据安全可靠管理能力。利用区块链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的特性,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碳足迹的追踪管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构建碳排放管理可查可验可报告能力。
2.建议尽快建设绿色低碳供应链标准体系。利用绿色低碳供应链服务平台,统一产品碳足迹数据核算标准和评价,强化标准的国内国际互认,提升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管理服务能力。建议制定完善标准化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组建专家委员会,联合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不同品类、不同工艺流程及碳排放数据进行定向分析,形成平台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规则,不断完善碳足迹数据量化及数据采集的规范,统一产品碳足迹数据核算标准,并支持推广应用。建议推进行业低碳基准值建设。鼓励龙头企业结合各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建立数据采集、监测和报告机制,确保企业按照规定进行排放数据的实时监测和报告,以及相应的核查机制,形成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在行业范畴中制定和推行科学合理的低碳发展标准和指标体系。建议建立和完善碳认证评价体系。依托绿色低碳供应链服务平台的低碳认证机构和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碳认证技术规范、碳信息评级机制等,强化碳认证评价体系,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专业碳认证机构开展碳排放、碳足迹、碳标签核查认证业务,并为企业提供节能降碳诊断服务。建议强化平台标准的国内国际互认。积极与其他省市区平台对接,推动产品碳足迹报告互认,有效推进长三角及全国范围的碳报告及碳数据的共享。
3.建议积极推动供应链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以钢铁行业为切入点,逐步向多行业多领域扩展,推动建立“链长”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供应链企业的1+N 的低碳供应链辐射体系。建议加快钢铁行业先行先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宝武集团新型低碳冶金现代产业链“链长”的带动作用,在钢铁行业推进低碳供应链管理。完善钢铁行业碳排放因子数据库、碳信息披露平台、碳排放评价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宝武经验”在其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行业率先推广。建议构建“1+N”低碳供应链辐射体系。以钢铁行业先行先试经验和模式为基础,汇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及相应产品链条,加快推动“宝武经验”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控排企业,以及汽车、智能制造等,建立重点行业“链长”企业为引领、龙头企业做带动、供应链企业广泛参与的1+N 的低碳供应链辐射体系。建议加大绿色能源支持力度,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光伏、风能等多形式能源开发利用,探索我区首个分散式风电储能项目开发建设。支持宝武集团建设世界级氢能产业园。探索建立外省市绿电长期合作机制,增加区内绿电供应,提升供应链源头降碳能力。
4.建议推动供应链服务体系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的开发运用,积极吸引和集聚碳核算、认证、咨询等服务机构集聚宝山,大力培育本土权威的碳服务机构,提升绿色低碳供应链服务能级。建议加快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瞄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目标和国际绿色低碳供应链科技前沿,加强技术储备,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和低碳技术研发,形成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实施“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科技示范工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协同打造数智化的低碳供应链服务能力。发挥宝武集团等重点企业专业技术优势,对接低碳零碳技术研发服务能力,为供应链企业提供全方位降碳服务。建议引聚一批专业碳管理服务机构。积极对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英国标准协会(BSI)、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中国质量检测中心等碳核算、 碳认证专业机构,集聚一批国内外碳核算、碳认证、碳金融等专业碳服务机构,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能级效应。建议培育一批本土专业碳管理服务机构。支持本土低碳供应链服务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加大专业服务机构培育力度,鼓励本土机构创新技术、延伸服务、扩展业务,快速提升产品碳足迹核算及认证服务等能力,力争培育一批 在行业内有影响力、在国内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本土专业服务机构,支持本土企业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建议推动供应链重点环节绿色低碳发展。加大绿色低碳采购力度,研究出台绿色产品和服务采购名录提高绿色低碳制造水平,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加大“绿色制造”创建力度。鼓励发展绿色低碳销售,引导消费者践行绿色餐饮、循环包装、低碳消费等。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鼓励企业创新循环利用模式,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利用效率。建议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减碳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规模,引导金融资源向区内绿色、低碳、转型产业倾斜,推进节能减排项目,支持区内龙头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支持重点出口企业的绿色供应链项目纳入市级绿色金融服务平台项目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碳市场交易标准的研究制定,推进碳普惠自愿减排工作,不断推进碳市场金融创新。
执笔人:陈志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