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宝山区委第一支社侯军锁
一直以来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但每次嘴上说了几句后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圈认识了陈心梅女士——一个坚持从事公益十余年的爱心人士。
通过陈女士的牵线搭桥,我联系上了玉树州上巴塘小学的永红校长,表达了想资助几个贫困学生的想法。永红校长给了我三十余个学生名额,一时竟也不知如何选择,干脆一一应允,把这些孩子的助学结对工作全部包了下来。发动了周边的亲朋,不到一周时间,35个贫困孩子的结对工作全部落实。每名孩子每年的助学金是1200元,共资助9年,第一年的助学金已于2019年的9月下旬发放完毕。于此同时,成立了微信爱心群,一方面可看到孩子们的近况,也能最快地将各款项的去向清晰公示。
10月份的青藏高原已经入冬,眼看孩子们缺少过冬的棉鞋棉袄,在征得爱心群内大伙的同意后,在募得的爱心款内拨出一部分款项用于棉鞋的购置。为了让爱心人士放心,上巴塘小学的老师在爱心群直播了棉鞋的发放,看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我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念。随后,我又在朋友圈发动了冬衣募捐行动,共筹集1000多件学生及家长的冬衣,均已及时送到了最需要的地方。
为了不辜负团队的信任,也想让团队的成员更深入地了解那边的实际情况,11月初,我和团队的一位志愿者一起踏上了去玉树的飞机。中途辗转,一路奔波,待我们下机,心梅和永红校长早已等候在机场。第一站直奔机场外30公里处的上巴塘小学,简单的操场,围上一圈房子,就是这所学校的所有了。学校比我预期的好,有国家盖的宿舍,有专款专用的伙食补贴,温饱已经解决。孩子们很容易满足,憨厚的笑容一直挂在他们的脸上。我们尝试加入他们,尝试与他们交流,发现年幼的孩子只会对我们笑,却从不开口,老师解释说,初来的孩子还不会普通话。我们想象中的读书,应该是希望孩子们在学校里获得知识,长大成才,而这里的孩子,被牧民送进学校,只是因为这里吃得饱,住的暖,能说一口普通话。
下午在心梅与校长的陪同下,我带着爱心人士的1万元善款,走访了几个牧民家庭。全程靠校长翻译交流,许多想好的话,如鲠在喉,化作无语。我们以为世界那么大,总有更多的选择。可是离开这片土地,他们连交流都是问题。我们走访了一户有11个孩子的家庭。最大的孩子15岁,最小的是还在襁褓中的双胞胎。进门之前,我想那必定是个不幸的家庭,贫穷,落后,孩子胆怯又无助。但我错了,母亲意外的温柔,不会说普通话,全程就对着我们微微的笑。孩子倒是活泼又大方,穿的还算暖和,不过确实算的上“脏兮兮”。好奇地跟前跟后,一点也不怕生,甜甜的叫着叔叔阿姨,声音洪亮。我一直没在意他们家最大的哥哥,心想也许孩子大了,心思敏感,躲起来了。后来才知道,他一直都在,只是个头偏小,默默的坐在人群里没被发现。聊天的时候,我们说起,妈妈不容易,一定要对妈妈好,要帮助妈妈照顾弟弟妹妹时,他噙着泪水狠狠点头的样子,我一直记在心里。孩子,你终究会长大,长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第二天,有幸跟随心梅以及原玉树教育局局长玛拉老师等人参与了他们的助老爱心款发放活动。一早出发,全程近500公里。共计5个点,近百位老人。玛拉老师是这项助老活动的发起人,他说,‘我们更容易关注孩子,孩子纯真,孩子是起点,是希望,却常常忽略了这些守护在这片土地,为这片土地挥洒过汗水的老人。孤单,贫穷,甚至绝望。他们同样需要我们,需要爱’。这是我来玉树之前没有想到的,我们一直希望做些许有意义的事,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老人。惭愧。一路的身体疲惫,一路的惭愧。垂垂老矣的身躯,却又和蔼可亲的微笑,久久拉着不放的手,让大家的心为之一颤。
三天的行程很短暂,三天的所见所闻让我一时道不尽。我们在旅途中结识了许多的爱心人士。有赶巧广州过去的银行工作人员,她已经默默做了十年,这是也是第一次去玉树;有退休的教育局长,自己出钱出力,发起了助老活动;有可爱的顺丰快递小哥,每月出钱,平时还负责动辄好几百公里的奔波于爱心款发放工作。太多太多的人,太多太多的事,让我感动不已。
回程的路上,想了好多,可以做的太多,正在做的太少;本次公益之旅深深体会到,献出爱心在任何时候都不晚的,涓涓爱的细流可以汇成爱的洪流,温暖着那边土地上的人们。 |